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都想绕开的字

时间:2016-10-27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金灿冉  阅读:

  《向死而生》是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日本)北野武。词语相关死亡本体论的建构——向死而生解释意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也可理解为:为绝望所生,为希望所遗弃具体内容。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这个论断在现代思想中是最经常引用、但却最难于理解的口头禅。

  北野武,日本殿堂级导演和海德格尔这位德国哲学家,二人的理论,令全球哗然!好像生,反倒让人颤抖,而死,才算最好归宿。真中了“一了百了”和“苦海无边”这两句话。死,成了一种超脱。两位泰斗级人物,哪管其他人怎么想!

  我倒想从他俩和百姓的各自极端中,不揣浅陋,看能否折衷出哪怕一丝的触类旁通,但愿能够以飨读者。

  死亡教育,在中国这个古代文明灿烂无比的国度里,依然噤若寒蝉、讳莫如深。殊不知,在其他某些国家里,早就进入学生的教科书啦,成为了一门必须接受教育的功课。

  国人中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引起重视,并且提出了各自看法。目的无非就是,谈论死亡,不至于谈死色变;等待死亡,不至于六神无主;面对死亡,不至于如临大敌;接受死亡,不至于惊恐万分……

  •   总而言之,死亡,本来应该是一个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话题,一种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事件,一项循序渐进的不能再循序渐进的程序。死亡,本来应该是一件很美的事,但是到了国人嘴里,就必须绕开。绕开,不等于就能够避免,于是乎,只能重新造字。比如,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大夫之死叫“卒”。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历史沿袭至今,虽淡化不少,积淀的也还是不可小觑。尤其面对家中老人时,尤其是在节日喜庆中,尤其要回避这两个字。

      人,其实就两种人,即活人和死人。或者健在的和已故的。对人本身而言,生,也就几十年,最多百来年,死,才是个永恒。

      我时常想,如果我们把死亡教育列入必受教育,更多地强调死后该留下些什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给你的子孙、给你的同事、给你的部下、给你的父老乡亲、给你的亲朋好友、给你的校友同窗……

      是留下万贯家财吗?自然是多数人的向往,通常情况下,也只是子孙乐意接受的,不劳而获嘛!只可惜,除了子孙,没人在乎。当然在你有生之年,会趋炎附势、会无所不用其极、会除了献媚你让你在敛财漩涡中越卷越深中还会做些什么呢?所以说,留下万贯家财,本身就是用生命在做赌注。说不定,顷刻间,就会倾家荡产呢!这个赌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应该是越来越被多数人唾弃的。

      是留下精神财富吗?你的子孙可能会获益更大,也可能会牢骚满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子孙觉得获益更大,你努力的成果就物有所值啦;如果你的子孙牢骚满腹,你努力的成果就付之东流啦。其实,这也是用生命在做赌注。即,你的影响和尘世的熏陶,哪个战胜哪个。这个赌注,在我看来,更值得,更刺激,更具有挑战性!

      谈了在世时应该怎么活后,再谈谈活到最后应该怎么死。

      当然是,能够有尊严的死、能够不痛苦的死、能够自我决定的死;或者换句话说,能够悄悄地离开、能够含笑地离开、能够视死如归地离开。

      说到这里,不能不让你感到莫名其妙,就是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或者愿意预嘱自己准备怎样地死,或者微妙地说,怎样地离开。家人不敢问,自己不愿想,别人,除非疯子,更加不会哪壶不开提哪壶!唯独医生,也只是委婉地提醒家属,而且是到了不提不行的最后阶段,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结果必是死得很苍凉,还好是自己几乎不知道的苍凉,即使知道了也根本无力拒绝的苍凉。比如,开喉插管、技术支持、大脑已亡、赤身露体……还在拼着命地抢救、折磨、施虐……不停地注射强心剂、不停地服用吗啡……直至把人糟蹋成非人,在活人和死人中间出现的非人,必须过渡一下似的,最后将你“弄”死!临死的人,根本无权无法无力干预!

      好在文明的脚步是无人可挡的,近年来,我听说——也只是在电视剧里——医院里有临终关怀这一特别环节啦。

      临终关怀,想到这四个字,我轻松多了。但愿,临终关怀,不要等到临终,而应该提前再提前,干脆说,把死亡教育列入正规教育、必受教育、常态教育,或许是最好的关怀。

      死,将再也不是噩耗啦!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