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喜欢与讨厌

时间:2013-06-19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辰灵  阅读:
 
    喜欢与讨厌是每个人自然的情感,我们都会有喜欢或讨厌的人、行为、生活方式、性格、自己的特点。然而,许多人在了解自己喜欢与讨厌的情感时,总会把原因放在对象身上——“我喜欢/讨厌他,是因为他……”。但是,从心灵的层面上讲,喜欢与讨厌,其实是仅与自己有关,而与对象无关——“我喜欢/讨厌他,是因为我……”。
  华人身心灵作家的鼻祖张德芬所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与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投射所指的“外在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内在人格体系中各部分关系的外化”的基本原理相一致,都是指着我们需要通过自我觉察来探究喜欢与讨厌这份情感里的心理内容。
  在我们每个人的集体潜意识中,有“人格面具”和“阴影”这两种心理模式。简单来说,人格面具指的是我们所喜欢、所认同的性格特点,而阴影指的是我们不喜欢、不能接纳的性格特点。当我们遇到喜欢的人时,实际上是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内在属于人格面具的性格特点。同理,当我们遇到讨厌的人时,也是因为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内在属于阴影的性格特点。换句话说,觉察自身喜欢与讨厌这份情感里的心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认识自己。人格面具与阴影这两种心理模式,成为了我们人之所以会喜欢一个人或是讨厌一个人的最终原因。
  基督教的上帝有明显的喜欢与讨厌的事物。在《圣经》里面,无论是先知或是耶稣的门徒,都清清楚楚地将这些内容尽可能全面地描述出来。在基督信仰中,基督徒非常注重讨上帝的喜悦。从中立的角度来讲,基督徒讨上帝的喜悦,是基督徒自身的问题;而上帝有它自身所喜悦和恨恶的事物,是上帝自己的问题。在基督信仰里,也可以看到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经常会出现的人际关系界限模糊的现象。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一直会为别人的情感或情绪负责任,并为这样的行为找到许多合理化的解释。杂文
  在著名的家庭治疗先驱萨提亚的著作《家庭如何塑造人》一书中,她将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分为讨好者、指责者、超理智者、打岔者和一致者。并且,她论到,虽然每一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无意识地)选择扮演这五种身份中的任意一种或同时扮演多种身份,但是,这五种身份中最健康的人际互动,只有一致者这么一种。在基督徒与他们的上帝的关系中,绝不是一种更加健康的互动关系;因为基督徒对扮演讨好者这一身份有着非常浓烈的上瘾。这么一来,人际关系的界限——基督徒与上帝的关系的界限——将再一次模糊,他们没有办法为自己承担情感的责任,而一直在为对方承担责任。基督徒通过凡事讨上帝的喜悦,来使上帝逃避去面对他自身人格面具与阴影的问题;而上帝也透过这样的逃避,来使基督徒没有办法真正为自己而活,从而做自己。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