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说:“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的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作用,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烟雨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给予无限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我从咿呀学语开始就接触诗歌,如今时光已是荏苒,我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留意四季变化,看天空的云,飞过的鸟儿,和花草点头,对猫狗微笑,对周围事物细心留意,用心感知生活。我想这都是诗歌对于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所言:“我们大部分人不当诗人,不做诗歌研究,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诗歌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如今的教育、整个社会“一体化”的进程,让我们很大程度上变得趋同,而文学,尤其是诗歌对世界那种很精微的观察和感受,能让我们保持差异性的敏感,哪怕这仅仅是一种很小、很微弱的力量。”
大家应该都一样吧,引我们走进诗歌世界的启蒙都是“鹅、鹅、鹅”和“床前明月光”,只是我的承载它们的是一本小画册,里面有诗有画,图文并茂。我的乐趣在于给画中的美女润色,为她们的衫裙涂上缤纷的颜色,为她们简单的发髻配上各式珠环,为花草树木涂上鲜活的颜色。有一副图是一女一男两只船,在水中央萍水相逢。旁边的配诗是崔颢的“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很简单的诗却也能透露出淡淡的美好,这大约就是现在所说的“邂逅”吧。还有一副是几位美女在鲜花的簇拥下弹琴对唱,这就是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那时只觉得画面好看,诗好听,哪里能体会到这其实是在委婉地讽刺呢?还有一副嫦娥奔月的画儿简直美极了,把嫦娥奔月的飘逸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配诗是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听妈妈解释,这似乎是嫦娥奔月这事后悔了所表达的无奈之情。可我不懂,想着多美的事儿啊,是我才不后悔呢!就这样,一本画涂完,诗我也全学会了,哪幅画儿说的哪首诗我全知道。画儿把我带入诗歌中,诗歌把我带入文字的美好境界。
到小学了,有好多诗到正式学习时已经会背了,于是重点开始赏析并开始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我就想这鲈鱼得多好吃啊!比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鸭子,定是极聪明的吧;再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李白和汪伦到底是多好的朋友呢,比他和杜甫还好么?当然也学习了更多的新诗,特别喜欢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太有画面感了,一个泉眼,一池树荫,一朵小荷,一只蜻蜓。平凡景物通过作者细致的观察便构成了一副生动的自然小品;质朴的语言通过作者的笔墨却将大自然的一切展现得那么亲密和谐。
到初中了,读大学的姐姐送我一本《唐诗三百首》,并勾了些她认为的好诗让我和妹妹读,我读的是《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出自这里;妹妹选了一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再精美的酒杯也不能抵挡战争的无情啊。也是在这本书,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简直震撼了我,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给如何形容,光读句子是美好的,其间的意味却不能参透,似有一种空灵、豁达、及隐约的哀愁。直到后来读李泽厚《美的历程》里讲到这首诗,才有了浅浅的体会:是呀,多么流畅、轻快、忧伤,说的是宇宙之无穷,又像在说初唐时期的勃勃生机,更像在说正在成长又迷途的少年,好像一切的未知都充满了希望,但又因为这些未知不免感到彷徨,这也许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吧。
还有当时正在热播《还珠格格》,里面说到了“天若有情天亦老”,我笑道这不是诗人毛泽东之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么?看来古装剧还真是不严谨呢!不过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其实唐代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早有诗云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不过这也让我初次发觉在诗歌中步步探寻也是其乐无穷。
也读李商隐的诗。那时看电视剧红楼梦,听黛玉说她并不喜欢李义山,却喜欢他的一句 “留得残荷听雨声”。我找啊找,原来出自义山之《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于是开始广读义山之诗,《锦瑟》《无题》之类太朦胧,“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也似乎不合时宜。我更喜欢他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也总爱给周围人直译:你问我多久回来啊?我也不知道呢!给你说吧,巴山这边涨水啦……
转眼初三快毕业了,同学们都互赠照片以表留念。我找到一张背景是松树,我坐在石头上拍的照片送给我的好朋友,并郑重地在照片后写下杜甫《古柏行》里的句子:“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想以此表达希望我们友谊长存吧。
到高中了,课堂上接触到了更多了诗歌,同学还送了我一本《唐诗鉴赏辞典》和一本《宋词鉴赏辞典》,这样走入我视界的诗歌更多了。学现代诗《雨巷》,一边读一边想着,戴望舒把雨巷中那抹浅灰淡紫的愁雾描写得太美了,“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忧愁”可转念又想为什么说丁香是忧愁的呢?解析里只有一句:古诗有“丁香空结雨中愁”一说,于是我便在图书馆开始寻觅,终于在《全唐诗》里读到南唐中主李璟之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从此,丁香便成了愁怨的化身。这个时候我开始注意关于古诗里的一些象征。比如丁香、芭蕉都是象征忧愁;长亭、折柳这类总会象征别离;梅花、兰花也总象征品格高尚。突然想起小学时语文课里学过一个放牛娃学画画的故事。正是他,元代的王冕大胆地借梅花来比喻自己高尚的品格:“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梅花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后来大学、工作,接触诗歌的机会少了,我以为我可能早已忘却了他们,其实他们却是深刻底烙印在我的心里。去到大漠会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见月亮会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爱夏天会说:“人皆苦炎热,吾爱夏日长”;悲秋天会叹:“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正印证了林老先生的那些话吧:“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烟雨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给予无限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我想我今生还会继续与诗歌相伴,体会生命中蕴藏着的无限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