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试着从不同读者的角度分析《蛙》中“姑姑”的形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他们心目中的“姑姑”形象是不一样的,借以批判当时人性的丧失,再联系到现今独生第二胎政策的实施来呼吁政策下更多的理性和联系实际。
关键词:姑姑;读者;人性
《蛙》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姑姑”这个形象是让人可敬可恨的,她的结局既让人叹息又有点自作孼不可活的快感。本文试着从读者接受理论来分析她在文中的形象,反思人性的变化。
在《蛙》中,“姑姑”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在读者心目中形成,这个形象在不同读者心目中基本上是相似的,可以形成共鸣。文中的主角“姑姑”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她非常善谈,身怀绝技的,又忠诚于党的事业,是刚正不阿的一个人物。她根正苗红,父亲是共产党员,医术高超,是革命烈士。她自己也继承父业,进入专区卫生学校学习,接受接生培训。农村里当时还请着不懂医术的传统的“老婆娘”接生,对于熟练新法接生的姑姑,开始还是不能接受的,但随着姑姑手艺的日益精湛,她的名声越传越远,新法接生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姑姑可以说是产妇的福音。在为陈鼻老婆接生时的冷静和怒斥和暴打“老婆娘”田桂花,姑姑的形象顿然跃于纸上,她既手艺好又处事不惊,这在后来的计划生育中有体现。她遇到迂腐没文化的“老婆娘”又展现了另外一面,一面咬着压根怒斥,一脚踢在老婆娘屁股上,一手拎着药箱,一手揪着老婆子脑后的发髻,将老婆娘拖拉到院子里,还自称“老娘”。这样一个既大胆泼辣带点土匪气味的姑姑让人是喜爱万分。但她也不失幽默和同情心,在给小跑家的母牛接生时,看到母牛的眼泪她立马就掉眼泪了,接生成功后还谐谑“真是奇怪,女人生了女孩,男人就耷拉着脸;牛生了小母牛,男人就咧着嘴乐!”在进行计划生育时,即使受人指着脊梁骂,被人打,被家人不理解,她还是坚持着这项事业,在文化大革命时受了诸多罪依然坚持着。她的思想境界是高的,她看到了如果中国不进行计划生育,那么不仅会影响中国,也会影响世界。同时她又是不偏袒的,这也是她做人成功之处。在侄媳妇怀第二胎时,她没有怀有私心,依然坚决的把孩子打掉了。
但姑姑又有着冷血顽固的一面。她忠于党的事业,但却在具体执行党的政策时不会灵活应对,坚持超过指标的孕妇就必须把孩子打掉,这就导致了文中多处妇女的悲剧,也是她自身悲剧的原因之一。张拳老婆在被抓去打胎的路上跳入河中想逃跑,她并不是马上去救孕妇,而是把船熄火,慢慢跟在水中怀着五个月身孕的正吃力游泳的孕妇后面。这时候姑姑的淡定却让人心冷,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救人是最重要的,她却为了报复孕妇不按政策私自怀孕要得到教训样的在船上看戏的心态看孕妇在水中游泳。最后这个孕妇在体力不支下沉入水中,虽然姑姑极力抢救,但是人却死了。虽然不能将责任全推到姑姑头上,但是她的责任却不可推诿的且要负大部分的责任。对于在水中游泳想逃掉的孕妇,她不是劝其上岸,或者将其救上船,或者停下来追,等孕妇上岸后再劝去打胎,而是慢慢让其失去体力,其中姑姑还笑称想知道东风村的女人水性到底好到什么程度。这是多么的不人性化,即使后来“姑姑”在处理事情上有人性化的表现,但也不能洗脱她的罪行。
在对侄媳妇王仁美私自怀二胎的事情上,姑姑又表现了她绝无仅有的“聪明”。神通广大的姑姑获悉了王仁美怀孕的事后,她直接发电报到小跑部队,动用组织的力量,让王仁美的丈夫,文中的“我”小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让组织的力量来压迫小跑一家把孩子主动打掉。当小跑找到姑姑时,姑姑并没有偏袒,而是义正言辞的劝小跑不能因为一个人影响全公社的任务,不能影响国家政策的实施。在姑姑的严厉批评下和自我诉苦下,小跑屈服了。但是王仁美跑了,藏到了娘家不出门。姑姑的聪明才智又上台表演了。她不直接砸小跑岳母家的房子,而是砍周边邻居的树,推倒邻居家的房子,在众邻居的骂骂咧咧下,王仁美不堪众压力不情愿的出来了。但是在打胎时因流血过多,王仁美死了,这是在姑姑手上发生的第二起悲剧。虽然医生说王仁美死是跟她的体质有关,姑姑也在抢救中献了600CC的血给她,但是不管是王仁美的家人还是身外人,都无法认为王仁美的死跟姑姑无关。姑姑成功接生了大量孩子,但是在她手上被迫打胎的孩子数目也是惊人的。这与她晚年的疯和怕青蛙是相关的,即使她在计划生育过程中有过人性的一面,但是她自己的良心也不能原谅自己。
姑姑是《蛙》中最饱满最有张力最复杂的一个形象。随着她既坚决执行计划生育铁面无私甚至达到冷血无情的地步,又在王胆难产时伸出援助之手,在王仁美打胎时抽自己的血,收养和照顾被陈鼻抛弃的女儿陈眉。她是杀人凶手又是救人天使。她既对家人关怀细微大方热情,又在计划生育中对待侄媳妇毫不留情。她既喜爱孩子,她的悲剧又来自于孩子。她一生与接生打交道,却未能自己生个孩子,她为小跑撮合婚姻,自己却没有一段美满幸福的爱情。她在年轻时因为计划生育受人骂,后又因爱情受文化大革命的苦,晚年还不能平静,内心充满自责和罪恶感,饱受精神煎熬。姑姑的一生对于她自己是个悲剧,同时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女性悲剧的一个缩影。她的悲剧是特定社会历史和她个人性格所造成的。
而对于不同的读者,可以看到对姑姑不同的评价。
一时代读者
莫言写的是改革开放前后的事,但是读者却是来自于21世纪的我们,不同时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同样的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读者感受,只有到另外一个时代才能更好的克服这些限制。“对于接受理论来说,阅读过程始终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个通向时间开展的复杂运动”。[1]姚斯在他的接受理论中提出了垂直接受来说,垂直接受主要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文学文本被实际读者接受的情况及其变化,其中有同有异。作为现在的读者,基本上很多没有经历过那个严格的计划生育过程,知道有计划生育这回事,但是不知道有“姑姑”这样的刽子手,计划生育能杀人。对于莫言写的计划生育,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对于“姑姑”的愤怒也只是看过作品后的反思,没有经历过“姑姑”时代的那些人的深刻而痛苦的回忆。“姑姑“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书中的形象。读者被一个时间距离而隔开被保护,读者并未真正的受到批判,而是“隔岸观火”,是一个自由的主体,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主体的统一性。而对于经历过那些事的人,他们还是会愤怒,会激动,但是那已经成为过去式,他们的情绪在时间的推移中国被缓和。我们现在不是考虑计划生育的得失,而是想着开放第二胎的利弊,政策随着我国对劳动力的需求而改变,计划生育缓解了一定时期的人口压力,但是它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 我们对于“姑姑”这类人更多的是愤怒,痛恨她失去人性,被所谓的革命蒙蔽了良心,导致那么多生命的死亡。但是跳出那段历史,我们清醒的看到,最终杀人的不是“姑姑“,而是当时盲目和错误的理解政策。对于”姑姑“的行为,我们带有一点同情和理解,我们能理解“姑姑”的悲剧不是她个人造成的,时代背景是重要的因素。
二 个人读者
由于个体读者的世界观、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经历、性别、年龄等因素以及接受动机、兴趣、审美需要等内在因素的不同,导致不同的人对“姑姑”这一形象有不同的看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有无数个“姑姑”。对于上了五十以上的的读者来说,对于“姑姑”这样的人,他们是恨得咬牙切齿,因为可能由于“姑姑”的存在,导致他们的孩子夭折或者亲人遭遇不幸,或者房子被拆,家具被没收等等。他们对于计划生育不能很好的理解,可能现在能明白为什么国家要实行计划生育,但是对于那段历史还是不能释怀。而对于年轻的一代,对于上一辈所经历的事,只能从老一辈人口中得知,当他们看到“姑姑“这样的人,不能理解,这不是犯法的事么?对于那些事是好奇而愤怒的。对于”姑姑“他们更多的是以看小说的态度来对待,不能引起回忆或者什么。而对于那些政策的决定者,会反思,当初的决定是否错,错在哪。
而对于国外读者,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没办法理解中国的这些疯狂的行为。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就曾批评莫言,认为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是能引起全人类的共鸣。这点莫言也承认,认为自己只是立足于中国了,需要向国外经典学习。
三人性的缺失
不管是什么年代,哪个读者,我们看到,人性被践踏。“姑姑”先天使后魔鬼,一开始的救人后杀人。张拳老婆,王仁美,陈鼻老婆等等,这些人的死,无不是“姑姑”的“聪明”盲目追随政策和当时不顾实际的政策所逼迫的,还有那不计其数的夭折的小孩,都反映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抨击,在政策下面,人命不值钱。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姑姑也深受其害,她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原则,灵魂被扭曲。当然在文中不乏人性的散光点,比如收养被陈鼻抛弃的女儿陈眉,在那个时代显得特别珍贵。接下来的黑市的代孕服务,陈眉的悲剧,又让人气愤不已。究竟是政策重要,还是人命重要?为了政策的实施而导致这么条血案,是不是有点不值?政策方向是对的,但是是不是过于求成?执行的手法和力度是不是太过?这些我们都在反思。
可喜的是,我们在看到计划生育的残酷的同时,也看到现今政策的人性,先不说第二胎开放最终目的是为了缓解就业目的,对于那些失去幼儿或者缓解独生子女的压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性化。现在是法制社会,“姑姑”那样的时代不会再出现,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历史大背景下人的善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