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作品赏析
胡小跃
《醉舟》和《元音》是兰波最著名的两首诗。《醉舟》写于1871年夏,此时的
兰波正在酝酿他的“通灵”说。兰波所谓的通灵,指的是一种超人的本领,既能看
到、听到、感到凡人看不到、听不到、感不到的东西。他认为杰出的诗人都应该是
通灵者,只有通灵的诗人才能达到“未知”的境界,写出真正的诗篇。而要通灵,
就必须打乱自己的感觉系统,“长期、巨大、有步骤地使全部感官错位”。为此,
要用烈酒和大麻来麻痹感官,在幻觉和梦呓造成的错乱中接近冥冥的真实。
《醉舟》就是通灵说在诗中的具体应用和示范。诗人喝得酪酊大醉,乘一叶似
乎也醉了的小舟,顺着河道流进了大海。醉人醉舟摆脱了纤夫,舵与锚再也不能控
制他们。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畅游在浩瀚的大海里。诗中的“纤夫”、“舵”
和“锚”其实是指束缚人们头脑的种种外界因素,包括社会道德规范、思维定势、
法则乃至感官的局限。摆脱了这些绳索,心才能活跃起来,才能尽情地去感受、体
会和发现,这种发现是麻木不仁的非通灵者所难以想象的。明白了这点,就不难理
解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么多神奇的景象。这些层出不穷的怪异景象是无法用理性来
解释和梳理的,它们是一个感官迷醉、心灵开启的诗人所感受到的种种幻象,诗人
试图用这些幻象来建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内在世界,以达到内心的平和。
《醉舟》是兰波诗艺转折时期的作品,自然还带有旧的痕迹。这首诗在形式上
还有相当的传统成分。全诗共100行,每行12音节,采用严格的亚历山大体。诗的结
构层次相对来说也比较清楚。先写醉人醉舟如何摆脱束缚漂入大海,然后写诗人在
海上的所见所闻,最后表露诗人的种种心情。兰波在写《醉舟》时还没有见过真正
的大海,但他对大海的想象和描写令人折服。在节奏方面,《醉舟》也有其特点,
它随着海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千回百转,颠簸不定,具有一种
运动感和旋律感。
《元音》是一首怪诗,长期以来,人们费尽心机,研究探讨其创作动机,考证
论述其字母、颜色的来源、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
今还众说纷坛、有人认为诗中所列色彩的序列与炼金术中的次序相符;也有人认为
黑、白、红、绿、蓝这五种颜色可能与兰波童年时所读的识字课本有关。因为当时
的识字课本教元音的前几页染着不同的颜色,顺序与诗中差不多,至于字母和颜色
的意义,有人认为它们各代表生命的几个阶段。黑A是婴儿阶段,几个形容词巧妙地
点出诞生婴儿的母体之特征;白E是童年阶段,纯洁可爱;红I是青年阶段,血气旺
盛,品尝着爱情的甜蜜;U是中年阶段,经验丰富,安稳沉着,额上出现了皱纹;O
是老年阶段。拉丁字母0相当于希腊字母Ω奥美加),Ω希腊字母表中排在最后,故
象征“终极”,稍作引申,可理解为“暮年”或“人生的最后阶段”。还有更惊人
的一种解释。有人认为这五个字母象征着女性身体的五个部分。A倒过来成V,恰似
生殖器官;E躺倒成山,是双乳;I横过来是嘴,U颠倒成Ω,是头,O是紫蓝色的眼
睛,令人奇怪的是诗中描写字母的细节与人体这几个部位的特征极为相似。但所有
这些仅仅是猜测而已,并无可信的根据。
其实,《元音》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玄乎,它只不过是波德莱尔“对应”说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罢了。波德莱尔认为世间万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人
的内心世界和客观外在世界之间、人的感官之间是可以彼此感应和相通的。兰波在
《元音》中通过具体可感的描绘,把形状、色彩、味道、音响和运动等要素交织起
来,力图“创造出一种足以适应各种官能的诗歌语言”。五个元音字母不但各具颜
色,而且还带有音响、气味和动作,同时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嗅觉、听觉和感觉。
我们不妨列一个表:
字母色彩(视觉)味道(嗅觉)声音(听觉)动作(感觉)
嗡嗡响声毛茸茸使人发痒
A 黑恶臭
E 白纯、淡颤抖声微微颤动
I 红血腥呕吐声喷吐
海浪和牧草的
U 绿咸、杏波动声平静
0蓝。”号角声震耳
值得注意的是,兰波并非在简单罗列和随意搭配声、色、味等要素,而是在展
示自己的艺术通感,建立各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高元音E、I声音明快、轻盈,低
元音A、U、O平缓低沉,与此相对应,白色和红色明快、轻盈、耀眼,而黑、绿、蓝
却平缓、低沉、柔和。白云、雾气、冰川、鲜血、朱唇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给人
的感觉与E、I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给人的感觉十分相似,碧海、牧草、黑苍蝇和
紫眼睛给人的感觉与A、U、O给人的感觉也大致相同。读这种诗,人的感官的确都被
调动起来了,同时得到了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