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的未来》,这是一本奇特和独一无二的书。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出生于前苏联时期的1959年,经历过苏联和东欧的共产主义巨变。目前侨居美国,任哈佛大学文学教授。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一书中,把“怀旧”描述为一种疾病。书中说严重的“怀旧”病患者甚至会因为过度怀旧而自杀。怀旧者一般容易将自己陷入孤立的社会地位,拒绝与人交往,独立和封闭,活在个体或者群体的怀旧历史中。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将怀旧分为个体和群体的怀旧。个体的怀旧出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曾经严格和细致的分析过个体童年时代的记忆对于他一生所能产生的严重影响。而群体的怀旧是对共同历史的记忆的怀念,并因此而触发特殊的怀旧情感。
作者出生于共产主义巨变中的国度苏联,目睹了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重新独立;见证了苏联极权政治的垮台,经历过极权统治下的生活,明白俄罗斯人一度兴起的怀旧情感。在混乱和革命的年代里,人们怀念过彼得大帝;后来则怀念过列宁,怀念斯大林,但又先后推翻了他们。她明白人们的复杂的怀旧情感,这些情感令他们悲伤,令他们失落,也令他们沉湎在怀旧的快乐里。显然,由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来描述怀旧这样的一种情感,显然再准确不过。人生杂谈www.haiyawenxue.com
除此之外,人类有着共同的怀旧情感;作为证据,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列举了好来坞电影,比如描述恐龙的《侏罗纪公园》。人类怀旧的历史甚至能更早跨度也更大,只要能提供给人们足够的怀旧由头。《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复活就是从一只蚊子开始的。在电影中,科学家从一枚琥珀提取了一只吸吮过恐龙血液的蚊子,利用蚊子化石中恐龙遗留的细胞,人们再造了恐龙。是活生生的恐龙。事情就此展开了,怀旧也因此而大放异彩。而所有这一切的由头是一枚琥珀化石和化石里面的一只蚊子。
书中谈到了东西德的分裂,哲学家雅斯贝斯把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竖立称之为对德国的惩罚。二战带给了全体欧洲人痛苦和悲伤,人们不能原谅希特勒,德国人因此必须付出代价,因此德国被分裂了,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东西德人民经历了悲惨的怀旧史,他们在痛苦回忆童年,回忆处于柏林墙隔壁的亲人或朋友。日本没有被分裂,可能是因为日本经历了广岛和长崎经历了原子弹爆炸所带给他们的痛苦伤害。人们有理由对他们表示同情,就象人们有理由对东西德的分裂表示同情。
但人们可能永远摆脱不了怀旧的氛围。因为我们无法脱离自己的历史和共同的历史而存在,我们的情感和我们的理性使我们做不到摆脱这一切。如果真正摆脱这一切,可能人的心灵将在无边无际忧伤中流浪。无法设想一个上下左右没有色彩没有味道的世界。
人总是在自己的回忆中生存,在自己的思想中流浪。未来实际上也是一种回忆。过去的回忆指向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但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真正发生过吗?人的思想固执于想象,在想象中,人可以制造回忆,再造一个完全与自己无关的怀旧对象。这种对象可能会是一个人或者一些人,或者一些场景,大山,森林,河水和雀鸟,红色或者白色的花,清风和白色的云朵;一切都可以经由思想重新再造,再造会发生不止一次,经历多次再造的场景最会变成事实,使人深信不疑,包括再造者本人,都将迷失在自己的记忆中。怀旧于是成为一场欺骗,一种自我编排的阴谋。未来的回忆尚未发生,但也可以说实际上已经发生,因为未来和过去都将在某一个点上重新聚合。
如果深层次的进行追究,或许根本就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有的只是现在;所以回忆过去或者回忆未来,最后都是对现在的一种神秘描述。昨天就是今天,明天就是今天,只有今天。人的拥有最好越少越好,这样怀旧的忧伤将会被降至最低。对于苦修的宗教徒,这也许意味着深刻的意义;但人们并不都是严格的宗教徒。人的生活注定迫使着人们更多的去拥有,而不是更多的去放弃。
阅读《怀旧的未来》的快感在于本书之外,而不是在本书之中。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感性和细腻的笔触诱使着人的思维向广阔的自我经验中穿梭往来。在某个时刻,这种穿梭甚至不得不使我们放下书本,合上双眼沉浸于自我的经验体验,怀旧和深思。而这一点,无疑正是阅读这本书最为美妙的体验。